这些年,我们的工作时间都去哪了?
根据麦肯锡2012年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,在过去的几十年里,我们的工作时间中有30%都花在了邮件上,有35%的时间花在了参加各种无休止的会议上,有25%的时间花在了跟踪各种信息的进展上,而留给我们自己真正工作的时间只有20%的时间。
这份统计明显过时了,因为现在,我们看新闻、刷微博,刷朋友圈的时间也很多。
这些年,我们的信息和资源又在哪里?
孤岛问题突出:在我们工作中,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孤岛问题,包括信息孤岛,各种信息都极度不透明,团队成员无法知道互相之间到底在做什么;应用孤岛,各种应用之间的数据互相独立而无法共享;还有资源孤岛,各种资源分别放在不同的地方,当我们想要查找一个文件时,不知道应该是去邮箱中找,还是去文件共享服务器上去找。不知道是在这个文件夹,还是在那个文件夹。
这些年,我们无法回答这些问题:
今天我该做什么?
我的团队成员在做什么?
哪些事情的优先级最高?•这些事情都由谁负责?
完成这件事需要的文档在哪里?
做好这件事,之前的经验在哪里?
有问题,我可以找谁帮忙?
谁是团队中真正有才华的人?
团队中谁在打酱油?
业绩差的员工差在哪里?
于是,企业社交试图解决这些问题:
以人为中心
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、互动、分享
任务是附属物
这不是工作,是生活!
这不是上班,是度假!
回归本源,工作原本应该是这样的:
以任务为中心
理清人与人、人与事、事与事之间的关系
人是事的负责人
这才是工作---结果、成效
在工作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重要,但工作更重要的应该是做事,完成工作,有所成效。所以在工作中应该是围绕着任务进行,应该以任务为中心,更应该强调人与事、事与事之间的关系,人是任务的负责人,参与者,谁对这件任务负责,谁负责给这些任务提供必要的帮助。回归本源,工作原本应该是这样子的。
如何通过工具去解决(1)---一切为了任务
在eteams中,我们把团队协作中常见的一些问题,抽象成几个基础的元素:任务、文档、聊天、标签、工作主线、流程、客户、工作日报。任务解决团队协作中的效率问题;聊天重在解决团队中的沟通问题;文档解决团队资源共享问题,形成团队知识库。在这些基础元素中,以任务为核心展开,并自动汇聚到日报模块,形成工作轨迹。
如何通过工具去解决(2)---协同矩阵模型
事与事之间的关系 --- 协同矩阵模型
关联 | 任务 | 文档 | 客户 | 流程 | 标签 | 工作主线 |
任务 | √ | √ | √ | √ | √ | √ |
文档 | √ | √ | √ | √ | √ | √ |
客户 | √ | √ | √ | √ | √ | √ |
流程 | √ | √ | √ | √ | √ | √ |
标签 | √ | √ | √ | √ | √ | × |
工作主线 | √ | √ | √ | √ | × | √ |
eteams协同矩阵模型提供了企业信息网状管理的解决方案:在eteams中,如果用户找到一个信息点,与这个信息点相关联的所有信息都能被找到.
如何通过工具去解决(3)---关注无处不在
人与事之间的关系 - 关注机制
为了更好的解决的人与事之间的关系,在eteams中,我们引入了关注机制。这种关注机制与社交网络中的关注不同,社交网络中,我们关注的对象是人,当你关注的人有状态更新,你能够及时得到最新消息;而在eteams中,我们让这种关注对象变为了事,你可以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任务、文档、客户、流程、工作主线等,当事情太多,让你无从下手的时候,关注事项会让你更聚焦。
如何通过工具去解决(4)---权限体系
事为中心---事项权限
人为中心---组织权限
如何通过工具去解决(5)---组织体系
eteams的使命
有了eteams,这些不再是问题:
今天我该做什么?
我的团队成员在做什么?
哪些事情的优先级最高?
这些事情都由谁负责?
完成这件事需要的文档在哪里?
做好这件事,之前的经验在哪里?
有问题,我可以找谁帮忙?
谁是团队中真正有才华的人?
团队中谁在打酱油?
业绩差的员工差在哪里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