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生产制造企业的产品研发过程中,各类角色的工作日常是怎样的呢?
· 研发主管打开软件A制定研发计划,进行任务排期;
· 产品工程师则通过软件B编写作业指导书;
· 模具设计师打开软件C绘制设计图;
· 质检人员则通过软件D提交产品质量报告;
· ……
参与研发的成员看似各司其职,实则低频协同,缺乏资源共享。而对于管理者来说,研发的进度、投入的人力无法直观清晰地获知;研发资料分散且琐碎,难以集中管理。
泛微云OA,以流程驱动构建标准的研发管理,打通从项目立项、计划安排到资料归档的全生命周期管理,打破业务孤岛和信息孤岛,实现研发资料自动沉淀及复用,提升项目整体运行效率。
项目立项
流程驱动,构建项目台账
生产制造企业的日常,充斥着大量的研发及生产项目,若没有有效抓手对研发流程进行整体的分析、监控以及追溯,在面对多品种、短交期、多变化的研发项目时,极易造成管理上的混乱。
通过云OA工作流程,进行立项审批设置。在项目立项阶段,提交申请流程,规范填写项目名称、项目目标、项目成员等信息,提交自动触发审批流程,经由各负责人审批确认后形成项目台账,便于管理者清晰直观了解各个项目的情况,合理安排项目推进。
计划安排
把控项目整体计划
生产制造型企业的项目研发生产周期长,缺乏平台分享信息与进度,信息沟通缓慢,员工对项目实际情况了解太少,对项目的长期目标和阶段性目标缺乏清晰的认识。
拆解项目,合理安排任务
普遍情况下,每位工程师除了手头的新产品研发任务,可能还有缺陷修复、技术升级等其他工作。作为管理者,如何将任务和人员一一对应,在产品发生质量问题时,第一时间追溯研发计划,定位到责任人呢?
通过泛微云OA项目管理创建研发项目,将项目按阶段分解为更小且易于管理的任务,明确每个任务的优先级,并分配给不同的人员及时推进,任务负责人、进度与完成情况一目了然。
规范研发计划变更流程
研发工作开展过程中,一般不可轻易进行项目变更,但当外部市场环境变化影响需求时,可向项目管理者提出变更申请,审核通过后方可变更计划。
通过云OA工作流程,进行项目变更审批设置,当项目计划发生变更时,研发经理需要提交计划变更申请进行审批,流程审批完成后自动变更相应项目的计划信息及计划任务信息。
形成可复用的研发“方法论”
对生产制造型企业而言,同样类型的研发项目,各阶段的排期和任务其实相差无几,有的企业经过多年积累沉淀,对于生产研发还会形成自己的一套方法论。这种情况下,若是每次研发开始前还需要人工创建一个项目,从零开始手动安排所有任务,其过程非常繁琐。
使用云OA为优质项目提供永久的价值沉淀,成功项目可一键转为模板,从项目策划到过程设计,从试产/PPAP到批量生产,各阶段经验沉淀,逐步形成可无限复用的项目管理体系。当下次再推进相同的研发项目时,管理者可直接套用模板进行管理,避免重复性工作。即使是刚投入项目的新人,也可在极短的时间内明确目标、快速上手、有序安排好工作任务,大幅缩减研发及生产周期。
项目协作
快速创建事项群聊,高效沟通
研发团队成员拥有不同的专业背景和工作职责,如:销售经理更贴近客户与市场,技术工程师更了解专业理论知识,生产人员则对实际制作工艺最为熟悉。在任务推进过程中,如何高效整合所有成员的意见及智慧,避免因低频沟通、理解偏差带来的研发隐患呢?
通过泛微云OA项目管理,快速创建项目事项群聊,可选择事项角色或指定人员作为群成员。一键创建群聊后,事项相关人员即可在群聊中沟通进度、相互协作,使项目事项的推进更高效。比如对于某项不确定的需求,产品工程师通过群聊即可快速向负责人确认,显著提高上下游团队之间的沟通和合作效率。
资料归档
研发资料有效沉淀,成果复用
研发项目结束后,除了最终需要交付的产品,还有大量过程中产生的研发资料。若是每当项目完成后才收集归档,难免产生遗漏或是文档版本错误的情况。
泛微云OA知识文档,可自动沉淀、管理每一个研发项目的技术文档,在整体项目任务全部完成后统一归档项目成果,包括相关技术文档、对应产品的作业指导书、图纸、工艺资料等,形成企业的隐形“财富库”。
总结
通过云OA,生产制造企业可实现从项目立项、计划安排到资料归档,全流程化项目研发管理,平均项目沟通时间成本减少60%,整体项目研发周期平均可缩短2-3个月,快来体验吧!